澳洲打工度假簽證核發人數統計 2005 - 2017

        澳洲打工度假簽證台灣的核發人數從2005年的743人,成長到2012/13年的3萬5千人,最近幾年逐漸下降。其實不只台灣,來澳洲的總人數也是逐漸下降,好像跟澳幣的走勢有點吻合。加上澳洲自2017/01/01改了稅制,基本上要大撈一票帶百萬台幣回台灣是很困難的。





資料來源: https://data.gov.au/dataset/visa-working-holiday-maker/resource/8d6a3744-5b77-4f48-950d-627a710e0e2c


澳幣走勢圖


[轉錄]2018 打工度假國家總整理


         整理得真好。

[轉錄]一個56歲的退休外商老總:如果老年生活想快樂點,這6件事情從年輕就要開始做

轉錄此篇文章只想強調一個重點 - 應把踏出舒適圈,進行Gap Year當成人生的必修課之一啊! 不管是進行什麼活動,都會獲得一些啟發。




------------------------------------------------------------

來源:商業週刊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我今年56歲,年輕時學業事業大致算得上順遂,45歲即離開職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回看人生至今,說有遺憾太沉重,但如果可以重來,我想我會做以下幾件不一樣的事。



「堅持念有興趣的科系,和英文長期交朋友」



學校所學基本決定日後職業內容,如果不是志趣所在,後果是大把人生在沉悶無趣中度過,混得差的在溫飽線上掙扎,混得好的多些金錢名聲回報,仍難以實現自我。做喜歡做的事不能保證成功,但能保證較有效的學習成長和較大程度的容忍挫折,還能讓人在離開職場後,延續所長,過較有樂趣和意義的退休生活。


許多人離開校園後最常用到的學科就是英文,無論工作、娛樂、旅行、上網,英文已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雖然英文不好一樣可以過日子,但如果好並善加利用,可以大幅擴展人生可能性。學英文,在校時不一定要得高分,但一定要和它做朋友,語言不是在課堂上學的,是長期接觸累積的結果。

「遠離香煙,一周至少運動三次」



年輕很難真正了解健康的重要,有壞習慣通常也不會立即得到懲罰,但「不是不報,時後未到」,影響健康的因子,經過長期累積,中年後會一一顯現。我從17歲起抽了近30年香煙,差點完全毀掉對下半場人生的大好期待,幸好10年前辛苦戒掉,直到現在還常自問,當時何苦招惹這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傢伙。


健康管理不出飲食和運動,我不後悔從未努力節制飲食,因為我認為醇酒美食是美好人生的重要成分,別太過分就好。運動不一樣,尤其年過中年,決定生活品質的經常不是金錢地位,而是運動習慣,但別等中年才開始培養這個習慣,存「健康本」要趁早,許多人在醫生強迫下才開始運動,只怕為時已晚。

「學習投資理財,建立正確金錢觀」



財務自由才能盡情享受人生,對多數人來說,要做到,除了努力工作外,還必須靠投資理財。我年輕時參加過股友社,買過垃圾債基金,幾乎全以全軍覆沒收場,回想起來不是運氣不好,而是不懂理財,求貪求短的下場。不管學校所學為何,有目標和系統的理財都是現代人的必修科目。


金錢之於人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說到底錢只是工具,不是目標本身,重點是「夠」,不是「多」。年輕時為達到財務自由,努力賺錢,用力省錢,不在話下,步入中年跨越溫飽線後,應該逐漸把注意力轉到「聰明花錢」,善加利用積蓄完成人生目標,做錢的主人,而不是錢的奴隸。

「從小養成閱讀和旅行的習慣」



閱讀的最大功用是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世界」,有此內心世界,無論在人生任何階段都較清楚為何而戰,而不會總在隨波逐流,渾渾噩噩中消磨生命。看什麼主題的書不是重點,只要能啟發思想就好,但不能用網路取代深度閱讀。有閱讀習慣的好處在年輕時較看不出來,中年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越發明顯。


旅行的功用和閱讀相近,同樣可以擴大視野、學習新知,另外它還很好玩,尤其時間多的退休人士喜歡到處遊山玩水。但如果注意觀察經常趴趴走的銀髮族群,會發現他們大都年輕時就經常旅行,這點和閱讀也很像,兩者都是一種習慣,養成後終生相隨,反之,如果年輕時不練習,老來很難開始。

「善加利用gap year,到國外度假打工」



第一次聽聞Gap Year這個名詞,我已不年輕,很可惜,因為這個想法太棒了,從人生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前,給自己一個暫時從慣性生活中脫離的機會,經由當志工、旅行,或學一門技術,接觸陌生環境,檢視人生方向。我認為它帶給人最大的學習不是新知識,而是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現代年輕人有比以前更多出國度假打工的機會,有人說在國外餐廳或屠宰廠工作對往後事業沒幫助,浪費時間,我卻舉雙手雙腳贊成,原因是不管目的為賺第一桶金,或旅遊開眼界,甚至只為逃離家庭束縛,只要有勇氣走出舒適圈,都能從適應陌生,克服困難過程中,學到一生受用的生活技能。

「不要因為『時間到了』而結婚生子」



多數人都會結婚生子,但有多少人真正問過自己為何要做這件事?事實是,家庭之於人生是把雙刃劍,和諧的婚姻生活、良好的親子關係,賦予人們生命的意義和打拼的動力,問題家庭則可能是悲慘生活的主要苦痛來源,家庭生活好或不好,無關運氣,取決於當事人是否成熟思考。


如果心中有疑惑,最好不要在親友催促或社會眼光下,倉促成家或生小孩,人生是自己的,即使父母也只能從旁幫點忙,不能代替度過,如果日後出問題,別人更無法一起承擔後果。這不是鼓勵單身,我認為家庭對人生有極大正面意義,只是成本很高,做決定前務必想清楚,否則寧晚勿早,寧缺勿濫。


以上與還在人生上半場的年輕朋友們分享,明知該做的事,不要等到幾歲以後才做,因為快樂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好習慣長期累積來的,共勉之!

澳洲幼兒園介紹 - Goodstart Early Learning Center

        Goodstart Early Learning Center前身是私立的ABC教育中心,在2009年經營不善破產時被四間慈善組織聯合接手,變成了非營利組織。他們在全澳有645間幼兒園,將近7萬個孩子,佔澳洲的10%。澳洲有1/3的幼兒園屬於非營利組織。

        台灣除了公立跟私立外,2014年後也開始設立非營利的幼兒園,不過目前的比例不到1%,希望未來比例也會逐漸增加。我覺得能夠自給自足的非營利幼兒園才有辦法長久經營,總不能什麼都要靠政府公立。

年齡&分班

        Goodstart 收6周~6歲的孩童,以我孩子的幼兒園來說,分班如下:
  • 0~1歲多會走路前在Nursery Room(師生比1:4)
  • 1~2歲會走路後在Toddler Room(師生比1:4)
  • 2~3歲在Kindy Room(師生比1:5)
  • 3歲~6歲在Pre-school Room (師生比1:11)
營業時間    

    Goodstart 是Long Day Care,家長可以自選要送幾天,但每一天不管是送全天還是幾個小時都是同一個價位,不是照小時計費。早上6:30開門,下午6:00以前要把孩子接走,遲到一分鐘罰$1澳幣。在營業的時間內,隨時都可以把孩子送去/接走,不一定要從早待到晚。平日&寒暑假都有開,比較符合工作父母的需求,所以就算有孩子,父母還是可以繼續工作。

有提供的東西:

學校有廚房,每天會提供下列餐點:
  • 早餐 6:30 - 7:30 只有麥片之類,也可自己帶早餐去吃。 
  • 上午茶 9:00 
  • 午餐 11:30 
  • 下午茶 15:30 
       我覺得挺好的,至少孩子們不會偏食,也不會跟著我亂吃營養不夠。學校的餐點都會注意營養均衡,要有肉有菜有水果。

        1歲以前的幼兒,有副食品可以吃。奶粉要自己準備,要餵母奶也可以幫忙熱,或是自己去親餵也可以。
    
        尿布可能有的中心有提供,我們這間是沒有。

報名/生病/休假

        聽說很多幼兒園很搶手,都要排隊很久才進的去,有的從懷孕就開始要排waiting list,但因為我們的托兒所算是近工業區,所以沒那麼滿。

        不管是病假或事假都還是要繳全額的費用,但如果要去渡假的話,提前通知可以按75折收費。


費用

        很貴!我們姊姊在Preschool,一週五天全額要$480,妹妹在Kindy要$465,但澳洲政府有依照收入給予補助,扣完之後的自付額...還是很貴,但我想應該一個家庭省吃儉用還不至於付不起吧!3年前,我們一個孩子一年待52週,扣掉政府補助的CCB, CCR,還有假設FTB也是拿來補托兒費用的話,大概費用佔稅前家庭總收入的10%。全額的費用70%以上都是政府補助的。本來我也很擔心生第二個不就要佔20%,還好我這三年每年的年底都讓她們停課2-3個月回台灣,新年再重新註冊,省點錢。這是因為我們那邊比較沒那滿,我們又一次離開很久,不只兩三週,不然走了不見得回來還有位置。
        政府的補助是依照每個家庭的收入去算,所以每個人領的都不一樣,收入低的補助多,收入高的補助少。

教學內容
        
        澳洲有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規範了0~6歲的幼兒教育該有怎樣的發展,基本上有五大項:
  • Children have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 Children are connected with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world.
  • Children have a strong sense of wellbeing.
  • Children are confident and involved learners.
  • Children are effective communicators.

        每天老師都會寫日誌說他們做了哪些活動,可以連結到那一條教綱。

        基本上都是玩中學,每天有Group time,也有比較靜態的小團體或是個人活動,很多戶外活動的時間,在草地上跑跑跳跳&玩沙,同一時間都有幾區在做不同的活動,小朋友可以看自己要不要參與,年紀小的有時候只想安靜的自己玩,也沒關係。

Nursery
Toddler Room

Kindy
Preschool












澳洲幼兒照顧&教育

        澳洲的幼兒照顧有以下幾種選擇:
  • 全日托兒服務 Long day care
這是學前兒童家長們最常見的選擇。這種分組式全日托管服務的時間是從早上七時至晚上六時。家長可以選擇Full time(一週五天)和Part time (一週若榦天)。但收費通常是以每日來計算。

根據澳洲家庭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 年有 45% 的 2-3 歲幼兒被送全日托服務。

  • 家庭托兒服務 Family day care
家庭托兒是一個穫政府許可,在服務提供者的住宅提供的托兒服務。這類服務提供比較像家庭的環境;比全日托管中心的服務時間較短,人數較少。同時,家庭暫托的收費亦相對較有彈性,收費通常是以小時計算。


澳洲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在 2014 年有 2.5% 幼兒接受家庭暫托的服務。
  • 課後托管服務 Outside school hour care
課後托管服務一般與小學學校有連系,向已經上學的孩子提供。服務提供者會為學童提供課前、課後或學校假期托管服務。

  • 非經常性托管服務 Occasional care
 這類服務一般由鄰裡社區中心或家長合作社提供或組織。有些服務提供者會限制每名學童每星期的托管時數。家長可以聯絡本地市政府了解更多。



(參考: 安居澳洲: 澳洲的幼托服務有哪些選擇?)


        以北領地來說,最早3.5歲,一般是4歲可去上公立的Pre-school,但平均一周只有兩天半,5歲可上Transition,五個全天(下午兩點半放學),6歲上小一。在此之前可能自己或是親人帶,找保母的不多,有需要的話就是送去專業的托兒機構。

        這個網站可以找托兒服務, https://www.mychild.gov.au/。澳洲有National Quality Framework,以確保托兒服務與幼兒教育的品質,每個機構都要接受評鑑,網站上有列出評鑑結果,可供選擇的參考。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我自己家裡也有兩個幼兒,從個人來說希望能從本書中找到一些養育孩子的建議。是否能向上流動是看個人的造化,但至少作為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足夠的資源,增加孩子選擇的機會,而避免向下流動。

        另外,透過認識弱勢孩子的困境,也希望未來能夠在這件事上盡一點心力,畢竟我也相信應該要讓所有孩子都有往上爬的機會。

        因為孩子還小,一個兩歲,一個四歲,所以我比較關注學前教育的部份。研究顯示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當然是否隨著進入小學後影響遞減仍有爭議,不過已開發國家中幼兒進入專業機構學習的比例越來越高。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家老大是出生六週就去child care,老二四個月就去了,每週五個全天。我目前是對於他們的發展還算滿意,獨立自主而且有禮貌、會做家事,這都是在托兒所學的。之後再另文分享澳洲專業托兒機構的一些經驗分享吧!



大綱摘要:

1. 美國夢:神話與現實
  • 1950年代柯林頓港的階級差異並不明顯,不同階級還是混在一起。過了50年來看,當時的孩子(現在的退休人士)向上流動明顯,不管是學歷或經濟地位都比他們的父母好。
  • 21世紀柯林頓港的階級差異擴大。1970年後經濟開始衰退,有錢人跟貧窮人居住的地區分開,中產階級減少,M型兩端人數增加。孩子的機會差距拉大,有錢人的孩子有許多優勢,但貧窮的孩子比以往更加劣勢。
  • 美國的所得不平等,更大的圖像:美國人假定只要努力,每個人往上爬的機會均等,但事實上是現在差距逐漸擴大。所得低的家庭實質所得停滯不前,但高所得的家庭每年則大幅增加。除此之外,隔離也更明顯,居住隔離、教育隔離、婚姻隔離,有錢人與貧窮人生活於不同的世界。現在的年輕人,處於低絕對流動與低相對流動的世界。
2. 家庭
  • 1950年代,大部份是男主外女主內,靠一個人的薪水就可養活一個家庭
  • 1970年代,家庭結構瓦解,單親人數增多,女性也紛紛外出工作      
  • 現在是雙軌結構,美國前1/3受過大學教育者,小孩大部分都與父母同住,為雙薪家庭。底部1/3只有中學學歷者,孩子多只跟一位親生父母同住,家庭亂七八糟,且只有一人在外賺錢。這對孩子的學習表現及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
3. 教養
  • 小孩的童年經驗與社經環境會影響神經發展,這也會對未來的生活有深遠的影響。嬰兒嬰兒大腦的健全發展有賴於與穩定而能給予關心的成年人互動。美國小孩良好的腦部發育,跟父母的教育、收入及社會階級習習相關。
  • 教養方式的階級差異: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其教養的目標是培養出主動、獨立、自主的小孩,但教育程度差的父母,重點則放在紀律與服從。
  • 家庭晚餐是預測小孩未來發展的強力指標,經常與父母共進晚餐的孩子各方面表現都會比較好,也比較不會變壞。
  • 這一代的父母都比上一代投資更多時間與金錢在養育孩子上,但富裕家庭投入的增加速度,遠大於貧窮家庭。
  • 小學之前與大學對往後向上流動特別重要,但國家卻投入更多資源在12年國教。
  • 所得高的家庭,孩子送托兒所的比例遠大於貧窮家庭。
4. 學校教育
  • 公立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於提供每個孩子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但事實上是對縮小或擴大差距沒有影響。有能力的父母較會注意選校,學生群體的社會構成其實與小孩的成就關聯性更高。在就學階段的孩子,受同儕的影響很大。
  • 能力分班與私立學校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 課外活動:小孩持續參加課外活動,對在校或畢業後的表現有正面影響,是否擔任幹部影響更大。低社經地位的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比例逐漸減少
  • 現在成績好的貧窮學生從大學畢業的可能性,低於成績差的有錢學生,由此可見機會均等並非現實
5. 社區
  • 社區對個人幸福及小孩的機會非常重要,然而社會資本分配不平均,教育程度高的美國人有更廣更深的社會網絡,有較強的強連帶,提供更多精神及物質上的支持,也有較多的落連帶,可提供孩子豐富的專業資源與支持,這是弱勢家庭無法企及之處。
  • 雖然人們期待能透過網際網路縮小貧富差距,但由於下層階級的孩子缺乏數位理解能力,所以無法利用它來增加自己的機會,倒是比較好家庭的孩子,可以更有技巧的透過網路找資訊。
  • 富裕小孩能獲得更好與更多的非正式指導。
  • 街坊鄰里對嬰兒期及青春期後期影響最大,我們需要村落的力量來共同拉拔孩子長大,但現在貧窮社區信任感與集體效能低落,犯罪等負面影響大。
6. 怎麼辦?
  • 隨著不平等的擴大,優勢家庭小孩不論在起跑點或最終的成就,都將遙遙領先弱勢家庭的小孩。
  • 上一代能夠向上流動,有部份原因是因為他們面對的環境比較有利於向上流動,當時不管是公共教育資源或社區的支持力量都不分階級的提供給所有小孩,而這些支持現在都不像過去一樣服務那些貧困的孩子。
  • 越來越少成功人士了解另一個世界的窮人如何過活
  • 忽視這些弱勢的孩子,付出的機會成本其實很高
  • 上層階級參與政治,下層階級對政治冷漠,不過在壓力下,被動的民眾容易受到極端反民主意識形態人士操縱
  • 只要幾千元的政府現金轉移,就可以讓最需要用錢的小孩,未來有更好的人生
  • 提供幼兒的父母彈性工作機會及產假。提供低收入戶可負擔的及高品質以機構為主的托育照顧
  • 補助貧窮學校、社區
我們孩子的故事
    本書的主要目標在於讓受過教育的美國人,理解另一半的人如何過活,視所有孩子為我們的孩子,以集體的力量來養育。

Selective High School 精英中學

        姐姐今年六年級,五月上旬參加 NSW Selective High Schools 的考試,不過沒考上,本來考完還挺自信的,看來競爭實在激烈!  什麼是精英中學?         官網 有中文的介紹影片及一些宣傳文檔。 "精英中學是為智力方面有天賦、有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