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家裡也有兩個幼兒,從個人來說希望能從本書中找到一些養育孩子的建議。是否能向上流動是看個人的造化,但至少作為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足夠的資源,增加孩子選擇的機會,而避免向下流動。
另外,透過認識弱勢孩子的困境,也希望未來能夠在這件事上盡一點心力,畢竟我也相信應該要讓所有孩子都有往上爬的機會。
因為孩子還小,一個兩歲,一個四歲,所以我比較關注學前教育的部份。研究顯示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當然是否隨著進入小學後影響遞減仍有爭議,不過已開發國家中幼兒進入專業機構學習的比例越來越高。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家老大是出生六週就去child care,老二四個月就去了,每週五個全天。我目前是對於他們的發展還算滿意,獨立自主而且有禮貌、會做家事,這都是在托兒所學的。之後再另文分享澳洲專業托兒機構的一些經驗分享吧!
大綱摘要:
1. 美國夢:神話與現實
- 1950年代柯林頓港的階級差異並不明顯,不同階級還是混在一起。過了50年來看,當時的孩子(現在的退休人士)向上流動明顯,不管是學歷或經濟地位都比他們的父母好。
- 21世紀柯林頓港的階級差異擴大。1970年後經濟開始衰退,有錢人跟貧窮人居住的地區分開,中產階級減少,M型兩端人數增加。孩子的機會差距拉大,有錢人的孩子有許多優勢,但貧窮的孩子比以往更加劣勢。
- 美國的所得不平等,更大的圖像:美國人假定只要努力,每個人往上爬的機會均等,但事實上是現在差距逐漸擴大。所得低的家庭實質所得停滯不前,但高所得的家庭每年則大幅增加。除此之外,隔離也更明顯,居住隔離、教育隔離、婚姻隔離,有錢人與貧窮人生活於不同的世界。現在的年輕人,處於低絕對流動與低相對流動的世界。
2. 家庭
- 1950年代,大部份是男主外女主內,靠一個人的薪水就可養活一個家庭
- 1970年代,家庭結構瓦解,單親人數增多,女性也紛紛外出工作
- 現在是雙軌結構,美國前1/3受過大學教育者,小孩大部分都與父母同住,為雙薪家庭。底部1/3只有中學學歷者,孩子多只跟一位親生父母同住,家庭亂七八糟,且只有一人在外賺錢。這對孩子的學習表現及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
3. 教養
- 小孩的童年經驗與社經環境會影響神經發展,這也會對未來的生活有深遠的影響。嬰兒嬰兒大腦的健全發展有賴於與穩定而能給予關心的成年人互動。美國小孩良好的腦部發育,跟父母的教育、收入及社會階級習習相關。
- 教養方式的階級差異: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其教養的目標是培養出主動、獨立、自主的小孩,但教育程度差的父母,重點則放在紀律與服從。
- 家庭晚餐是預測小孩未來發展的強力指標,經常與父母共進晚餐的孩子各方面表現都會比較好,也比較不會變壞。
- 這一代的父母都比上一代投資更多時間與金錢在養育孩子上,但富裕家庭投入的增加速度,遠大於貧窮家庭。
- 小學之前與大學對往後向上流動特別重要,但國家卻投入更多資源在12年國教。
- 所得高的家庭,孩子送托兒所的比例遠大於貧窮家庭。
- 公立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於提供每個孩子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但事實上是對縮小或擴大差距沒有影響。有能力的父母較會注意選校,學生群體的社會構成其實與小孩的成就關聯性更高。在就學階段的孩子,受同儕的影響很大。
- 能力分班與私立學校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 課外活動:小孩持續參加課外活動,對在校或畢業後的表現有正面影響,是否擔任幹部影響更大。低社經地位的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比例逐漸減少
- 現在成績好的貧窮學生從大學畢業的可能性,低於成績差的有錢學生,由此可見機會均等並非現實
- 社區對個人幸福及小孩的機會非常重要,然而社會資本分配不平均,教育程度高的美國人有更廣更深的社會網絡,有較強的強連帶,提供更多精神及物質上的支持,也有較多的落連帶,可提供孩子豐富的專業資源與支持,這是弱勢家庭無法企及之處。
- 雖然人們期待能透過網際網路縮小貧富差距,但由於下層階級的孩子缺乏數位理解能力,所以無法利用它來增加自己的機會,倒是比較好家庭的孩子,可以更有技巧的透過網路找資訊。
- 富裕小孩能獲得更好與更多的非正式指導。
- 街坊鄰里對嬰兒期及青春期後期影響最大,我們需要村落的力量來共同拉拔孩子長大,但現在貧窮社區信任感與集體效能低落,犯罪等負面影響大。
- 隨著不平等的擴大,優勢家庭小孩不論在起跑點或最終的成就,都將遙遙領先弱勢家庭的小孩。
- 上一代能夠向上流動,有部份原因是因為他們面對的環境比較有利於向上流動,當時不管是公共教育資源或社區的支持力量都不分階級的提供給所有小孩,而這些支持現在都不像過去一樣服務那些貧困的孩子。
- 越來越少成功人士了解另一個世界的窮人如何過活
- 忽視這些弱勢的孩子,付出的機會成本其實很高
- 上層階級參與政治,下層階級對政治冷漠,不過在壓力下,被動的民眾容易受到極端反民主意識形態人士操縱
- 只要幾千元的政府現金轉移,就可以讓最需要用錢的小孩,未來有更好的人生
- 提供幼兒的父母彈性工作機會及產假。提供低收入戶可負擔的及高品質以機構為主的托育照顧
- 補助貧窮學校、社區
本書的主要目標在於讓受過教育的美國人,理解另一半的人如何過活,視所有孩子為我們的孩子,以集體的力量來養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