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在出版本書時為58歲,從書中可以感受到他作為一個爺爺對青年男女的一些殷切期望,但考究他的生平又發現他的生活並非如何如何地高尚道德,也是因為這樣讀起來才有共鳴,倘若是一位教士寫的書,那不用翻開就會打瞌睡了,畢竟我對於從倫理學上來理解幸福,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啊!
- 什麼使人不快樂?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變快樂了。但在近代社會裡,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如此。
根據作者的自身經驗,他學會了對自身的缺陷不要太過耿耿於懷,而對外界的事物增加注意力,例如世界的現況、智識及有好感的人。雖然向外追尋亦會發生其他的煩惱,但不致於破壞人生的主要品質,而且一旦對其它的事情有興趣,自然就會有活動的必要,這活動通常都可以遏止苦悶。相反地,對己的關切沒辦法引領自己去從事任何進取的活動,只能增加自己的日記篇數,或對自己做心理分析。
有一般人是現在自我耽溺中而無可救藥的,自我耽溺最普遍的典型有「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畏罪狂永遠招惹自己的厭惡,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但卻又和實際的他不斷衝突。自戀狂的特徵是慣於字讚自嘆,並希望受人讚燙。例如有些女人,愛的感覺力完全消失了,代而興之的是一股強烈的慾望,要所有的男人都愛她們。當這種女子確知一個男人愛她時,她便用不著他了。這原因是因為缺少自信,應該憑著客觀的興趣去做進取性的活動,才可以獲得自尊心。而自大狂和自溺狂的差別在於他追求的是大權在握,而非動人憐愛。
而在今日更為常見的是享樂狂,由於受到太多挫折,以致於不再尋求滿足,只圖排遣和遺忘,透過麻痺的方式來追尋快樂。首先,應該說服他幸福是值得期待的,倘若有一條幸福之路擺在眼前,很少人會胸有成竹的去選擇不快樂。
- 浪漫的憂鬱
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有一種人,看破了生活的一切,覺得世界上再也沒什麼東西值得為之而生活。這種空虛之感通常是因為天然的需要太過容易滿足才會產生。倘若人的欲望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被滿足,幸福地要素也會跟著努力一塊兒跟他告別,他會覺得人生不過如此,日子變得索然無味。因此缺少一部份想要的東西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因為有想要的東西需要付出努力去追尋,人生才有意義。
愛情,不但是歡樂之源,缺少了它還是痛苦之根,它能增進一切最美妙的享受,例如海上的月夜、山巔的日出,如果一個不曾和愛人一起欣賞美妙事物的人,就未曾充分感受到美妙事務所能給予的神奇力量。此外,愛情能戳破「自我」的外殼,因為它是合作的一種,也是因為這樣它才讓有些過於自我保護的人恐懼,因為他必須要把對自我的控制分享給另外一個個體,讓他牽動自己的情緒。而不管在任何時代都有人提倡孤獨的哲學,認為可以靠著自身的努力達到至善的境界,然而體驗過愛情的人都不會相信這種哲學,羅素不相信,我也不相信。 :)
待續...
- 浪漫的憂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