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

     這句話是林懷民說的。他在推動「流浪者計畫」,鼓勵年輕人單獨出去旅行流浪。 從美國留學回台之前,他去了歐洲一趟,走過荷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很多國家,看到了希臘神殿、回教神廟,雖然當時沒什麼感覺,可是後來他說年輕時走過許多地方的經驗會成為一輩子的養分,視野變寬廣,對世界的好奇度會增加。



    而且要一個人旅行,不跟團,沒有同伴做自助旅行。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有機會可以和自己對話,也才能和別人對話。一個人雖然很寂寞,但卻可以聽到很多平常不會留意到的聲音,隔壁的人在聊些什麼,廣播在播些什麼,平常的背景聲音全都躍到表面,成為主題。儘管平常都是一個人住在都市裡,但回家就看電視、上網,光是追趕著潮流就來不及,完全沒時間靜下來思考。在這邊娛樂變少,要看電影、聽新歌、唱KTV、吃美食…抱歉通通都沒有。生活變得簡單,一開始會覺得無聊,久了就會習慣。一本書一翻在翻,一首歌一聽在聽,每次都有新的收穫,且生活的很踏實。



    很多人會問說這樣跑出來閒晃一年,那工作應該怎麼辦?會不會回去成為找工作的弱勢?我記得以前國中的時候,長輩都說,考上好的高中就一帆風順了;上了高中,又想說考上大學就OK了;上了大學,想著申請好的研究所。然後呢?再奮鬥個幾年,四十歲退休,人生四十才開始是嗎?會不會到那個時候又有人說:「抱歉,還沒輪到你。」等到視茫茫、髮蒼蒼、齒搖髮禿才後悔總是將希望放在未來,而不是現在,至少我是不想這麼過的。這一年的經驗是否會為找工作加分?誰知道呢?且它又為何該為工作加分?工作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部分出來的人都是對現況有所不滿,想要找尋改變的可能性。在台灣,媒體不斷地在製造焦慮,傳達一種成功的生活典範,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可這真是我們想要的嗎?很多人不喜歡,卻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生活。在畢業之際,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到了這裡,每天每天想著,漸漸地就逐漸清晰明朗。 一年過後,從澳洲回到台灣,又要再度面對。然而經過這次經驗的洗禮,將更有勇氣去面對挑戰,做出選擇。回想起來,現在那麼辛苦都過的下去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視野變大,有些事情變得沒那麼重要。常常聽到人說,我也不喜歡這樣,可是我沒有辦法。在台灣,的確是很少看到「另類」的生活方式,社會不鼓吹年輕人該特立獨行,照著既定的模範走就好了。出來走走,看到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每個人的文化、背景都不同,互相交流,激盪出一些火花,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只有我們在台灣看到的那樣非如此不可。



    儘管在台灣強調要有國際觀,放眼全世界,然而其實也只是從美國的觀點在看世界罷了,更確切的說,是紐約的觀點。在澳洲,遇到的背包客也都是外來者,所以大家都比較謙虛,願意分享,互相欣賞、理解。就算是澳洲人,也沒有什麼自大的意識,也很習慣這種多元文化的交流,外國人在這裡不會有次等公民的感覺。



    話說,為何要申請渡假打工簽證到澳洲來呢?因為這是一種很便宜的旅行方式,參加旅行團不到一個月的支出就足夠在這裡過一年。一生很難得有機會可以到別的國家生活一年,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而不只是走馬看花,可以花些時間,慢慢地去與一個地方建立關係,增加對它的了解。可以自己選擇要用什麼方式過完這一年,住在大城市裡體驗異國都市生活或在各個小城鎮裡留下腳印。所以如果你的年齡還在18~30歲之間的話,不要錯失這個好機會,將這次的流浪排入生涯規劃當中吧!



補充:也可以看看背包客棧的討論串(http://www.backpackers.com.tw/forum/viewtopic.php?t=38741) Sicca的心得我也甚有同感。 以前一直想著買新的產品、升級電腦, 現在東西能用就好, 省吃儉用, 寧可把錢存著拿去旅行。     

   

專訪林懷民: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 (感謝ACE提供)


2 則留言:

  1. 我好感動你的這篇文章,最近正再思考假使機會成了那就這樣一個人去

    了嗎?即使我不害怕寂寞,是不事也會有一點落寞和害怕?可是這部就是

    我要的嗎?這篇文章讓我更勇敢,謝謝妳

    回覆刪除
  2. 從你們這裡得到很多訊息

    出發打工旅遊的時間在即

    心中充滿了期待



    想引用你們的網址到我bolg 不知道可以嗎?

    回覆刪除

澳洲 Year 3 三年級心得 (二寶版)

         花在二寶的教養時間上不太多,反正有姐姐在前面做榜樣,她也不太可能長歪,很多時候是讓姐姐盯著她,做不好還會被譏笑,激勵她上進。因為年齡還算相近,她總是和姊姊一起做一樣的事,雖然做得沒有跟大兩歲的姐姐一樣好,但其實比姐姐同年齡的時候還好了。 關於分班&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