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

前陣子我對中文小說不知為何有一股莫名的饑渴,尤其在把小希媽媽幫忙寄來的「回家吧!提摩良.維業塔」幾乎翻爛之後。於是我那雙修中文系的親愛大學同學,米球,寄了三本中文小說給我,那是“去年“的事了,不過因為一些澳洲郵務原因,輾轉到上幾個禮拜才收到。



我一拆開那牛皮紙袋碰到書皮,指尖就傳來一股興奮電流,臉紅心跳,難以言喻,硬要比喻的話,就像在國中班上同學間流傳的黃色書刊,終於輪到自己帶回家那一刻。三本都是一時之選,「真不愧是米球!」,我當時一定有這麼叫出來。



雖說是“中文小說“,不過三本有兩本是翻成中文的外國小說,這雖然聽來有點蠢,到英語國家還特地請人家寄翻譯小說來給自己,彷彿去日本還吃台式拉麵,不過能用母語閱讀些值得細細品味的故事,那種感覺是非常微妙幸福的。



我隨意抽了一本,即使每天工作身體疲憊,還是愛不釋手很快地念完了。這本書名叫「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作者是瑪格麗特.愛特伍,加拿大的國寶作家。寫作功力從書名可見端倪,“Tale“就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雙關意思。



故事發生在基列共和國,未來的美國,拜環境毒素所賜,生育率大減,基督教正統教派突然政變執政,剝奪女性工作與財產的權力,淪為男性的附庸。國內採取恐怖統治,到處都是像「KGB」的眼目,“違法犯紀“者動輒處死。使女是這些可憐女性中的一種分類,附屬於位高權重的大主教,沒有名字、沒有情慾、沒有自由,「她們存活的唯一任務就是生育,子宮是她生存的工具」。



主人翁便是第一批使女的一員,這本書就是她在基列共和國裡生活的心情故事,由於女主角曾在政變前生活,更能感受“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差異,雖然她被強制剝奪了過去,以及未來。



小說所營造出來的聳動駭人懸疑氛圍,以及每位角色的心路歷程,都是使這本小說成為學界經典的理由。書中處理了男性與女性角色衝突議題,雖然男性表面上處於宰制地位,但事實上書裡面是鮮少有男性聲音的,即使有,也多半愚蠢滑稽可笑。



就像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軟弱,就是假想了一道對立面,又急著想消滅它。



女主角在政變前不是高昂的女性主義者,政變後表面上被霸權體制馴服,心靈上與私底下仍有挑戰權威禁忌的勇氣。由她當第一人稱,見證每位角色在面對巨變衝擊時,所做出的反應與感受,最能貼近讀者思考邏輯。



也更能讓我們去思考,如果我是這個人,我會怎麼做呢?我怎麼可能預測自己會怎麼做,那實在太可怕了阿!不過也許就是在這種無法承受的命運之前,人性才能從一覽無疑地爆發出來吧。就像納粹時期的德國,又像火柴劃破滿室黑暗,因為毫無希望可言,即使只有一點亮光也讓人目眩神迷。



總之,這是一本讓人看完身上每一處都會難受無比,又暢快淋漓的小說,有興趣的人去借或買來看吧,物超所值。



下面是最千篇一律,但也是最先跳到我腦海的兩個片段,想必最震撼我。



最古老的那間教堂附近,有塊墓地,裡面一塊墓石上刻著一隻錨和一個沙漏,還有四個字:「心懷希望」。

「心懷希望」。他們為什麼把這幾個字寫在死人頭頂上?是屍體懷著希望?還是那些活著的人?



我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我們究竟忽略什麼東西?

愛,我說。

愛?大主教不解。哪一種愛?

戀愛,我說。



最後,感謝米球,不管周遭如何令人無奈,都得心懷希望,因此我們重拾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澳洲 Year 3 三年級心得 (二寶版)

         花在二寶的教養時間上不太多,反正有姐姐在前面做榜樣,她也不太可能長歪,很多時候是讓姐姐盯著她,做不好還會被譏笑,激勵她上進。因為年齡還算相近,她總是和姊姊一起做一樣的事,雖然做得沒有跟大兩歲的姐姐一樣好,但其實比姐姐同年齡的時候還好了。 關於分班&老師 ...